3.坚持开放共享。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社会参与、跨界合作、互联网传播等方式,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多措并举盘活资源,线上线全方位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讲好冀鲁豫故事、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
4坚持示范引领。依托馆藏资源优势,紧跟时代步伐和发展脉搏,探索体系建设,培育品牌项目,打造烈士纪念褒扬设施示范高地,走出一条可借鉴、可发展、可推广的新时代烈士纪念褒扬设施发展之路。
三、总体目标
以党建为引领,秉承“褒扬先烈、教育群众”职能定位,紧盯“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到2025年,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全国一流红色纪念馆”,努力推动英烈精神研究保护、编纂讲解、褒扬宣教、服务保障等各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四、主要任务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从我馆事业发展的现状出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规范化管理、文物征集保护、研究展示与社会服务等方面为重点,夯实基础、提升内涵,致力于把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打造成为“英烈精神研究保护的圣地、英烈事迹编纂讲解的阵地,英烈精神褒扬宣教的高地,红色文化传承的示范基地”,推动纪念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文物保护
1.优化征藏体系。加大文物征集力度,完善征集程序,鼓励革命后代家属和社会收藏群体捐赠藏品或委托纪念馆保管利用,不断增加藏品数量、提高藏品质量。完善馆际藏品资源交流共享机制,有效整合藏品资源,优化藏品结构。
2.细化藏品管理。完善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制度、保管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文物库房管理制度,规范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加强馆藏文物的征集、编目、建账、保管工作。完善藏品数据库,加快藏品管理信息化建设,对藏品数据动态维护、合理利用。
3.提升保护能力。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推进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搬迁改建文物库房,配套建设重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控制设施,完善预防性保护措施,提升藏品保存环境监测、微环境控制、分析检测等能力。
(二)深化系统研究
1.完善科研机制。出台科研管理细则,建立科研课题资助资金、学术著作出版资金和优秀科研成果奖励资金,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业务建设、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提高知名专家成员的比例。
2.强化基础研究。深入研究阐释英烈精神,以举办、参与各种学术研讨会、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为契机,开展学术研究,发表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以举办各类展览为契机,编辑出版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展览图录。以举办各项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编辑出版普及性的宣教读物。
3.促进科研出新。引导专业人员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围绕科学保护、价值挖掘、展示展览、社会教育、传播传承、科技应用方面,联合文物、党史、军史、档案、地方志等方面研究力量,深入挖掘烈士精神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推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三)提高展陈质量
1.优化提升基本陈列。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公正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合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革陈列展览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全面改陈布展,讲好红色故事。
2.策划打造精品陈展。围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深入挖掘革命文物和烈士事迹的当代价值,结合时代发展、时事热点,策划打造一批阐释烈士精神内涵、弘扬革命文化、彰显时代主题、线上线下融合的原创性展览新品牌。
3.大力实施“云展览”。全面依托数字化技术,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推介一批优质线上展览,丰富网络空间革命文化内容,拓展我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打造永不落幕的爱国主义教育空间,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展览体系。
(四)强化教育功能
1.优化教育服务。持续提升教育和讲解服务水平,继续拓展语音导览内容及形式,优化参观全过程服务,让讲解与导览服务更加多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发展壮大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队伍,打造独具特色志愿服务品牌。
2.拓展教育项目。研发服务党史学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数字课程,制播英烈事迹主题纪录片、微视频,丰富纪念堂教育课程体系。紧密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设计符合不同年龄、不同群体认知特点的多样化主题教育活动,
3.延伸教育路径。积极实施社会教育沿伸,增加流动展览、教育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频次,加强与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共建,提高社会认知度,使纪念馆文化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4.创新教育模式。实施“纪念馆 ”战略,促进纪念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合作开发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社教活动。推广以需定供的菜单式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提升文创活力
1.加强文化梳理。继续强化馆藏文化文物资源梳理,选择最具特色和最富有开发价值的馆藏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和技术创作,使之形成符合当代人审美和品位的纪念馆专属形象。
2.丰富文创开发。不断探索文创产品开发模式,搭建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加大力度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创开发,增强纪念馆自身造血功能,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共赢。
3.构建产品体系。深入挖掘馆藏资源的特色及内涵,开发多层次的纪念馆文创产品,形成有系统、有规模、有影响的文创产品系列。
(六)打造智慧馆堂
1.数字转型。继续完善馆藏文物藏品数据库,提高文物藏品的利用与共享。通过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虚拟展览、网上虚拟展厅、“云”展览等提升沉浸式体验,完善“互联网 ”数字化全方位展示系统。
2.智能升级。加强纪念馆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建设,不断提升纪念堂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宣传服务窗口的功能作用,运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拓展纪念堂服务功能,扩大红色文化的辐射面。
3.融合创新。完善纪念堂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平台,推进纪念馆与科技、民生、教育、旅游等行业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馆藏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数字馆堂向智慧馆转型升级。
(七)强化服务保障
1.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完善安全运行机制,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和完善业务运行模式,探索建立服务评价机制,推进博物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健全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加速管理人才的领导水平和行政能力的提升,加大传播推广、文创研发、数字化建设等方面急需紧缺人才的招聘引进力度,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结构优化、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
3.优化服务环境。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功能分区,完善功能配套,美化园林环境,切实加强现有软硬件水平,提升参观者的便捷度、舒适度和体验感。
五、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各领域各环节,各科室要高度重视,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党总支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科室协同配合、上下协调联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发展规划落地生效。
2.凝聚各方力量。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构建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各类媒体的良好关系,整合政策、人才、技术等各方面资源,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参与纪念堂建设。
3.强化监督管理。各科室要建立规划评估考核与规划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督察评估,通报规划实施情况,以及对本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纪念馆党总支和监事会通过日常巡查、随机检查等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